然而,再发动一次战争的风险也不容忽视。目前冲突已经让印度股市蒸发了820亿美元,外资一天内抛售了12亿美元国债,全年军费几乎耗尽。如果战争升级,主权信用评级可能会降至“垃圾级”。此外,核威慑风险同样存在。巴基斯坦拥有160至180枚核弹头,印度则大约有150至160枚。一旦失控,可能导致2000万人死亡。国际社会也施加了巨大压力。中国通过上合组织呼吁和平解决争端,美国虽然出售武器但同时呼吁冷静,欧盟警告冲突可能影响全球供应链。印度暂停《印度河用水条约》的行为受到了国际法专家的批评。
当前南亚局势呈现出一种打打停停的平衡状态。印度已在克什米尔地区增兵十万,巴基斯坦导弹部队进入最高战备状态,但双方均未触及“核门槛”。这种“不宣战但对峙”的局面反映了双方吸取了1965年、1999年战争的教训——长期冲突并未解决克什米尔问题,反而使该地区更加贫困。
普通百姓成为最大受害者。印度旁遮普邦发生了假酒致死事件,造成15人死亡;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也有五名平民因炮击身亡。政客们在电视上高喊“胜利”,而边境士兵仍在流血,老百姓生活在恐惧之中。印度这种既庆祝又备战的做法,实际上是利用爱国情绪掩盖国内问题。南亚地区的真正和平或许不在战机轰鸣声中,而是需要放下武器、坐下来谈判的勇气。